一、光伏组件衰减的早期阶段
在光伏组件投入使用的最初几年,衰减相对较为缓慢。一般来说,在前两到三年内,其性能可能会有轻微的下降,但通常不超过 5%。这一阶段的衰减主要归因于新组件在初始运行时的磨合过程,以及一些微小的材料和工艺缺陷的暴露。
在这个早期阶段,光伏组件的封装材料、电池片的连接方式以及外部环境因素(如温度、湿度等)对其性能的影响逐渐显现。然而,优质的光伏组件在这一时期通常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发电效率。
二、中期的衰减特点
经过早期阶段后,光伏组件进入中期,通常是在使用三到十年左右。这一时期的衰减速度会有所加快,但仍处于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。每年的衰减率可能在 0.5% – 1%之间。
中期衰减的主要原因包括:
1. 电池片的老化:随着时间的推移,电池片内部的结构和材料会发生变化,导致光电转换效率降低。
2. 封装材料的退化:封装材料在长期的光照、温度变化和湿度作用下,可能会出现黄变、开裂等问题,影响光线的透过和组件的密封性。
3. 金属连接的腐蚀:组件内部的金属连接部分可能会受到环境中的腐蚀性因素影响,导致电阻增大,从而降低发电性能。
三、长期的衰减情况
当光伏组件使用超过十年后,进入长期运行阶段。此时,衰减速度相对稳定,每年的衰减率可能在 1%左右,甚至更低。但总体的发电量会有较为明显的下降。
在长期使用中,以下因素对衰减的影响更为显著:
1. 热循环:组件在昼夜和季节的温度变化中经历热胀冷缩,可能导致材料疲劳和微观结构的破坏。
2. 紫外线辐射:长期的紫外线照射会对组件的材料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3. 灰尘和污垢的积累:如果组件表面的清洁维护不到位,灰尘和污垢会遮挡光线,降低组件的发电效率。
需要注意的是,光伏组件的衰减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,包括组件的质量、安装方式、使用环境、维护情况等。优质的组件、合理的安装和良好的维护能够有效减缓衰减速度,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和发电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