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伏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功率衰减的现象。这可能是由于初始光致衰减,即在刚开始使用时,组件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;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老化衰减,受环境因素如温度、湿度、紫外线等影响,组件材料逐渐老化,导致输出功率降低。
二、阴影遮挡损耗
当光伏组件部分被遮挡时,如被建筑物、树木、灰尘等遮挡,被遮挡的部分不仅无法发电,还会成为负载消耗其他未被遮挡部分所产生的能量,从而导致整体发电效率下降。这种阴影遮挡可能是局部的,也可能是不均匀的,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功率损失。
三、温度损耗
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。在实际运行中,由于阳光照射,组件表面温度通常会高于环境温度,从而产生温度损耗。温度每升高 1℃,组件的输出功率会相应下降一定比例。
四、线缆损耗
从光伏组件到逆变器、从逆变器到并网点的输电线路中,电流通过线缆时会存在电阻,从而导致电能的损耗。线缆的长度越长、直径越小、材质导电性越差,线缆损耗就越大。
五、逆变器损耗
逆变器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过程中,会存在一定的能量损耗。包括开关损耗、导通损耗、控制电路损耗等。逆变器的效率越高,其损耗相对越小,但仍不可避免。
六、灰尘和污垢损耗
光伏组件表面如果积累了灰尘、鸟粪、树叶等污垢,会降低组件对阳光的吸收,从而影响发电效率。定期的清洁可以减少这部分损耗,但清洁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。
七、失配损耗
由于光伏组件之间的性能差异,或者安装角度、朝向不同,可能导致电流和电压的不匹配,从而造成能量损失。在大规模的光伏电站中,这种失配损耗可能较为显著。
八、反射损耗
阳光照射到光伏组件表面时,会有部分光线被反射出去,而无法被有效吸收转化为电能。组件表面的材质和清洁程度都会影响反射率,从而造成一定的能量损失。
九、电网接入损耗
当光伏电站将电能输送到电网时,可能会因为电网的阻抗、变压器的损耗等因素,导致部分电能在接入过程中损失。
综上所述,光伏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多种损耗因素,在电站的设计、建设和运维过程中,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,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损耗,提高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