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独立基础
独立基础是光伏电站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。它通常是一个单独的混凝土墩,直接支撑光伏支架和组件。独立基础的优点是施工简单、成本相对较低,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、承载能力较强的场地。
(二)条形基础
条形基础是沿光伏阵列方向连续设置的长条形混凝土基础。这种基础形式能够提供较好的稳定性,适用于地质条件稍差、需要增加基础承载面积的情况。
(三)桩基础
桩基础包括灌注桩和预制桩。灌注桩是在现场通过钻孔、浇筑混凝土形成的桩基础;预制桩则是在工厂预制好,运输到现场进行打入或压入。桩基础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、承载要求高的区域,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到深层稳定地层。
二、屋顶光伏基础形式
(一)配重式基础
在屋顶安装光伏时,如果屋顶结构承载能力有限,可以采用配重式基础。通过在屋顶设置一定重量的混凝土块或其他重物,来平衡光伏系统所产生的荷载,确保系统的稳定性。
(二)支架固定基础
这种基础形式是通过在屋顶上安装特制的支架,并使用螺栓等连接件将光伏组件固定在支架上。需要对屋顶结构进行评估,确保其能够承受固定点的集中荷载。
(三)一体化基础
一体化基础是将光伏组件与屋顶结构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整体。这种形式对屋顶的防水和结构要求较高,但可以提供更好的美观性和稳定性。
三、水上光伏基础形式
(一)浮筒式基础
浮筒式基础是将光伏组件安装在浮筒上,浮筒漂浮在水面上。这种基础形式适用于水深较浅、水面较为平静的水域。
(二)桩柱式基础
在水深较深的水域,通常采用桩柱式基础。通过在水底打入桩柱,将光伏支架固定在桩柱上。
(三)锚固式基础
锚固式基础是利用锚索或锚杆将光伏系统固定在水底或岸边,以抵抗水流和风浪的作用。
不同的光伏基础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,在实际项目中,需要根据地质条件、场地环境、承载要求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,选择最合适的基础形式,以确保光伏系统的安全、稳定运行。